語言先行 服務相關國家交流全方位
“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對高校人才培養、學科建設和科學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最大限度地加強中國與相關各國的交流往來,在增進友誼的過程中形成合力,進一步推動國際交流合作向全方位、多領域方向延伸,對語言文化事業提出了新的發展要求,也賦予了我國外語類高等院校教育教學新的使命。
教育部先后印發了《推進共建“一帶一路”教育行動》和《國家語言文字事業“十三五”發展規劃》的通知,明確了現階段我國教育事業在促進“一帶一路”相關國家語言互通、提供人才支撐的重要定位,部署了推動高等學校完善外語語種結構、培養和儲備關鍵語種復合型外語人才、促進語言資源開放與共享等各項任務。
“一帶一路”建設,語言文化交流先行。我國的外語教育和漢語教育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一方面,我們需要培養和儲備大量既熟悉“一帶一路”國家語言、又了解其國情和文化的高端復合型人才,更好地“把世界介紹給中國”。另一方面,我國也需要通過漢語教育加大全球漢語和中國傳統文化的普及力度,通過華文教育提高海外華人華僑的漢語水平和文化認同,更好地“把中國介紹給世界”。
實踐創新 探索人才培養新途徑
作為具備充分語言優勢的外語類高校,服務國家需要、服務“一帶一路”相關國家教育文化交流是題中之義。同時,化解教育供需矛盾,建立并完善豐富、多元、可選擇的教育供給結構,也要求外語類高校站在全局性、戰略性、前瞻性的高度,探索多層面的國際教育合作形式,通過創新辦學理念、完善培養模式、優化課程內容、提高服務能力,開拓“外語+專業”的國際化人才合作培養新途徑。
同時,立足于終身學習理念,外語類高校也應該積極響應深化教育綜合改革,探索非學歷繼續教育與學歷教育的銜接與互動機制——按不同領域團隊、不同受眾特點將各類教育資源按需共享,提供不同層次、不同學制、不同方式的外語教育服務,開創并實踐政府部門、企業、院校共同研討制定人才培養方案的合作機制。借助這一機制,外語類高校才能夠專注于為合作單位打造一支高素質的國際化人才隊伍,提高各機構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的綜合實力,進一步滿足“一帶一路”倡議發展新要求,有效助力我國不同行業、不同領域拓展對外開放的深度和廣度。
為更好地服務“一帶一路”倡議,北京外國語大學借助自身的學術資源和教育資源,不斷加強非通用語種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并積極開展對象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研究,拓展國際交流合作的深度與廣度。同時,學校加大與地方政府、國家部委、“一帶一路”相關領域企事業單位的合作,致力于培養一批具有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則、能夠參與國際事務和國際競爭的綜合型涉外人才,有效提高自身的綜合辦學實力與社會服務能力。
文明互鑒 提升國際交往新高度
自古以來,絲綢之路的誕生和繁榮便離不開多元文化的深層次交融。“一帶一路”倡議經過3年多的實踐,在國際社會引起了廣泛關注和積極響應。彰顯了我國以優秀傳統文化“和而不同”的理念,有效推動了不同文明的匯聚和交流、融通與互鑒、繁榮與發展。
大學是人類文明發展的產物,更是人類進步的導航儀和社會發展的助推器。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不斷深入,大學必須要扮演好文化交流使者的角色,在國際文化交往中充分發揮積極作用,從戰略高度出發,加強國內外“官、產、學”各界多層面的溝通與合作。
為主動承擔促進中外文化交流融合的歷史責任,積極服務“一帶一路”建設,我國外語類高校應該憑借自身優勢,積極探索教育綜合改革的深入化、全面化,構建互聯互通的人才培養體系,實現教學方向從語言交際功能向文化聯通功能的拓展。通過與國內外不同機構的深入合作,大學可以將國家發展需求與各領域世界前沿研究成果緊密結合起來,促進學科布局、課程設計、培養方式等方面的教育革新。在此基礎之上,利用培訓課程和合作項目,使不同理念在合作交流中不斷重組和創新,形成與相關國家內在的文化良性互動,推動大學、社會、民族、國家間的文化深度交流。
未來,我國外語類高校應緊抓“創新、協調、開放、共享”發展理念,發揮外語教學優勢,把教學科研、校園文化建設同管理服務有效結合,開拓能夠應對多元文明交流往來的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通過文化搭橋、語言鋪路,更廣泛地服務“一帶一路”倡議開花結果。
本文來源:央廣網
作者:賈德忠